400-123-4567
在吴易文的专着《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中,我们会为他所引用的扎实丰富的史诗文献和民俗田野资料所折服。系统、简洁地梳理了苗族古歌的叙事传统,对苗族古歌的理论进行了简洁、准确的分析。通过阅读,读者会突然明白苗族古歌研究领域的各种困惑。这种系统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苗族古歌的学术研究领域,而且对于苗族神话的探索乃至苗族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都具有范式意义。吴宜文致力于史诗形态、苗族古歌口头传统与公式理论、史诗创作与生活表演、史诗民族志等领域的拓展研究。在他的研究中,对苗族古歌叙事脉络和民俗风情、叙事形式和方法的时空描述和细致再现,大多是他直接观察和记录的结果。
“你家名师很多,我爷爷大多都擅长唱歌。你爸爸教你爸爸,你爸爸教你,你更厉害。锋利如客家铜针,比老的还好。”丝织工。”这是吴艺文的爷爷。现场传唱着一首苗族古歌《花语》。这首歌一直激励着他在苗族古歌传承和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努力。
吴艺文虽然出生在汉族乡村,但他从来自苗族腹地清水河的父母那里学习了苗语、苗族文化、苗族风俗习惯。这是苗族古歌的表演和研究。他的祖父和祖母都是当地著名的歌手。他的母亲和几个叔叔精通苗族古歌、传统医学、木铁制作工艺等。他的父亲金丹先生是最早提出“苗族古歌”中文学名的学者之一。早在1950年代初,他就与马学良先生一起从事苗族古歌的译编工作,至今坚持苗族古歌的译编工作60余年。研究工作。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给了吴宜文扎实的民族志观察和史诗理论基础。
吴以文对苗族古歌的研究主要分为几大方面:文本翻译与编纂、多媒体记录、外部研究、内部研究以及梳理一些重要的基础问题。翻译校勘不仅是研究的内容之一,也是研究的基础。尽管过去已有多种苗族古歌的汉译本,但吴以文在研究实践和整理其他学者成果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如果没有苗族原文,仅凭汉译本很难进行研究。准确性会导致无意义的词语甚至错误。以此为基础,他和父亲整理翻译了苗族和汉族收集的古歌苗文原文。此时,由于贵州民族出版社的倡议和俄亥俄州立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马克·本德博士的参与,《苗汉英版》的诞生《苗史诗》成为必然。本书的中译本为七字,以诚实、表现、优雅为目标。六七百个中英文注释,有助于苗语、汉语、英语读者的阅读理解。该书出版后,立即在国内外史诗学术界引起积极反响。有学者在书评中指出:该书是“苗族文化史上标志性的经典文献,不仅填补了我国古代苗族经典多语种比较翻译的空白,而且奠定了文化基础”。 2012年11月,这部80万字的著作在国际史诗研究峰会上被学者誉为“跨国合作的经典文本”。获贵州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当今时代,如何利用多媒体手段科学、全面、立体地记录苗族古歌等活生生的口头传统表演?这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国家社科基金专项“中华史诗工程”子课题“苗史诗(黔东南)”的获批,为吴艺文提供了实现这一夙愿的机会。方便的。他和学术伙伴冒着严寒酷暑六次走进苗寨,在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背景下录制、拍摄苗族古歌的表演。他们还用苗语对表演者进行采访,并用多媒体进行记录。这是目前综合运用该方法科学记录苗族古歌的唯一成果。现场表演古歌同步音视频录制9小时,文字近4000行。让他特别高兴的是,在这次实地考察中,他收集到了原本被认为失传的苗族古歌《哈永里》。这首古歌约有1000行,叙事性非常悲壮,一般场合无法演奏。因此,学术界和民间都认为它已经失传了。这一发现为苗族古歌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为了研究苗族的古歌文化,吴艺文20多年来坚持每年至少三四次到苗寨进行实地考察。一场节日盛事、一场简单的祭祀、一场婚礼归来、一座新房的落成……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在苗乡、在歌海中度过了连续十五个春节。
30岁时出版的《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是吴艺文的第一部苗族古歌著作。它以苗族古歌原文为基础,扎实实地考察,结合苗族文化生态。从古苗歌反映的苗族起源、名称、迁徙,到社会形态、民族关系、支系关系;从哲学、原始宗教、婚姻家庭、生活礼仪,到农牧林业、手工业、天文历法等,无所不包。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苗族古歌热潮”以来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对苗族古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著作。苗族学者李秉泽曾评价它是“(苗族古歌)一百年资料收集和研究的积累,是一部杰作”。
面对古苗歌“外部研究”的推进,吴艺文正在思考其“内部研究”和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为何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尤其是在口头传统文本化的过程。在苗语语境下,迫切需要更好地了解其深刻而具体的文化“细胞”。
如果说叙事传统的研究与国际史诗理论接轨,那么中国传统的训诂方法则为他的“具体研究”提供了关键的养分——对苗族古歌章句的“全面解读”的思路正在成为越来越清晰。
2012年,吴以文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苗史诗综合解读》出版。这是他们父子“努力”的结果。本项目以古歌中的苗族词汇为线索,对涉及的3000多个词句进行逐一注释,涵盖古词解释、人物注释、古今地名注释、动植物注释、重要风俗解释、句子解释等。和段落含义。释义、不同文本的比较、关系词的研究等。《苗诗通解》注释的数量、完整性和详细程度是其他版本的古歌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对深入研究苗族古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为南方史诗文本化进程的注释和研究创造了新的范式。 。该项目被誉为“古代苗族社会的经典”,立志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如今,苗族古歌进入学术领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具体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外研究著作有200余部,可谓蔚为壮观。然而,“什么是苗族古歌?”或者说“什么是苗族史诗”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还没有弄清楚。导致一些学者概念不清、内涵外延不明确、研究对象模糊。结合古歌的表演传统、内容和形式特点,并借鉴国际史诗研究的新成果,吴艺文提出了苗族古歌的定义:“它们流传于苗语黔东方言地区,以五字为基本句式结构,以歌花穿插的问答二重唱(盘歌)为主要演唱形式,以创作、敬祖、迁徙为叙事主题,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是苗族民间的史诗形式和口头传统。”这是目前学术界对苗族古歌较为完整、科学、全面的定义。
文章述说千古事迹,知得失。吴艺文认为:“对苗族古歌的研究,是研究苗族民间史诗和口述传统的一把钥匙,感受越深入,就越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有太多的东西需要研究。”
今年6月,吴易文的项目“20世纪50年代苗族文献史料编译与注释”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其对苗族古歌编撰研究将踏上新的征程。旅行。据介绍,该项目将翻译、整理和研究父亲等前辈收集的包括苗族古歌在内的数百万字苗族文学史料,以期提供更丰富、更可靠、更全面、可持续的苗族古代史料。歌曲和苗族民间文学和口头传统材料。
(作者单位: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