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学界对法语语言学史的关注就更少了。因此,从学科史的角度,梳理和总结法国语言学发展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1865—1965),把握法国语言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可以增进我们对法国语言学思想的认识,弥补法国语言学思想的不足。国内问题。对法语语言学的了解不足,从而全面了解西方语言学的历史,打破国内外国语言学研究的单一局面,有助于引入多元化的研究理念、观点和观点。本书第 2.8.4 部分介绍了这一思想流派。特别介绍。方法,是对我国语言学研究的有益补充。中国有悠久的语言研究传统,但长期以小学(文字学)研究为主,以汉字和文字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和释经为目的。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语言学是20世纪初在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 1898年,马建中模仿拉丁语法,写出了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一批中国语言学家在欧美、日本生活和学习,直接或间接接受西方语言学理论,在引进西方各种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现代汉语语言学学科(邵敬民、方敬民,1991:6)。王力(1980:173)认为,“中国语言学受到两个外来影响:一是印度的影响;二是中国语言学的影响。”二是西方的影响。前者是局部的,只影响音系;后者是全面的,影响到语言学的各个方面。”
这里所说的第二个西方影响,是指20世纪初期西方语言学思想对中国理论语言学初期的影响。这一时期出国留学的语言学家中,有不少是在法国留学的。比如马建中、王力、岑启祥、刘福、高明凯、方广涛等都曾赴法国留学。他们的汉语语法理论和一般语言学理论受到法国语言学思想尤其是高明凯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已有共识(王力,1980:185;岑启祥,1988:348;胡明阳,1999:198;何九英,2008:244)。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专门研究中国语言学家如何接受法国语言学思想并在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应用和发展。对这段历史进行梳理和考察,以明确汉语语言学的具体方面,如何接受和运用法国语言学思想到汉语语言学,特别是汉语语法的研究中,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创新,有哪些创新。有哪些得失可以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总体而言,国内对法国语言思想尤其是“法国学派”语言思想及其对中国语言学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的认识。中国学者能检索到并撰写的唯一一本关于法国语言学思想的专着是王秀丽的《当代法国语言学研究动态》(2010)。本书以当代法语语言学的各个分支为纲要,重点介绍各个领域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系统总结了当代法语语言学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作者的独特见解。
不过,作者并没有将当代法国语言学思想划分为一个流派。主要原因可能是书中讨论的当代法国语言学思想早已远离“法国学派”。法国语言学在很多方面都有发展,法国语言学家们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团队,很难称之为某个学派。这本书很少涉及 1865 年至 1965 年期间的法语语言学。仅介绍了当代法语语言学某些研究领域的背景,并提及了这一时期与法语语言学相关的几位主要成员。也就是说,本书的内容和本研究的内容并不重叠,而是互补的。除这部著作外,对1865年至1965年间法国语言学思想的介绍主要出现在一些语言学史和汉语语法史著作中。岑其祥的《语言学史概要》(1958)是1949年后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世界语言学史。该书分为《古代语言学史》、《历史比较语言学史》和《历史语言学史》。共三部分,其中“语言学通史”部分专门介绍第十章“语言学中的心理社会学流派”,概括地概述了索绪尔、迈耶和范德利尔的心理社会学语言理论。书中简要概括了该学派的理论基础和来源,并没有区分语言学中的“心理社会学派”和“法国学派”,认为迈耶和范德利尔都属于“心理社会学派”。赵世凯主编的《外国语言学概述——流派与代表人物》(1990)分为《外国语言学流派》和《外国语言学家》两部分:第一部分讲“法国社会学派”2,即《法国学派》高度概括了该学派主要人物的语言学思想,并用多扎的话概括了该学派对语言学的特殊贡献:(在语言中)除了语音现象和心理现象之外,还有第三类现象——社会现象(赵世凯,1990:33);第二部分介绍了“法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包括费迪南德·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和保罗·爱德华·帕西(Paul Edouard Passy,1859-1940)。 、Charles Bally (1865–1947)、Bernard Pottier (1924– )、André Martinet (1908–1999)、Cohen、Antoine Meillet (1866–1936)、Fandelier Joseph Vendryès (1875–1960)等简要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主要思想、贡献和主要著作。
彭玉兰主编的《语言学简史》(2007)与岑其祥(1958/1988)结构相似,只是第一部分的名称改为“传统语言学”,第三部分讲“语言学《心理社会学派》,所讨论的内容与岑其祥(1958/1988)的《西方语言学史综述》(2008)几乎相同,并没有专门专门写一章“社会心理学”。仅在第二章“历史比较语言学”第四节讨论“社会心理学学派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谈到该学派的代表人物迈耶在该研究中的贡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即如何将社会心理因素融入到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中。可见,由于篇幅的限制,这些语言史著作中对法语语言学的描述是粗略的、概括性很强的。他们没有详细阐述法国语言学的历史渊源,也没有总结其思想要点。法国语言学思想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很多书中都提到过。王力本人声称自己的语法著作深受法国范德利者“语言”的影响,并认为高明凯的语法理论(特别是《汉语语法论》第一版)2“法语学派”还有其他名称,例如这里有“法国社会学派”、“法国社会心理语言学派”、“社会心理学派”等,本书统一使用“法国学派”名称。它们都是在范德里斯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语法体系与王、陆的有很大不同(王力,1980:183-184)。
邵敬民在其《汉语语法史》中多次提到法国语言学对中国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例如,高明凯完全接受马伯乐“汉语无言语范畴”的观点(邵敬民,2006:102)。在汉语语法改革讨论的第三阶段,徐阶的《汉语语法改革通论》明显受到社会心理学派的影响。影响下,他提出语法研究应考虑社会因素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邵敬民,2006:110)。浦志祯(1987:479-480)提到,刘复留学法国,回国后主张用实验语音方法研究汉语声调。在谈到高明凯的《普通语言学》(1954年第1卷;1955年第2卷;增补版,1957年)和岑其祥的《普通语言学》(1957年)这两本普通语言学著作时,邵敬民和方敬民说:从材料的角度来看,两本教科书都受到了斯大林的语言学理论和奇科巴瓦的著作的启发。但从具体讨论来看,两本教材仍然选择性地接受了一些西方语言学家的观点。高本对语言、语义、词汇、语法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受到范德利耶、梅布尔、格拉蒙、达尔梅斯特德等法国语言学家和美国语言学家卢嘉琪的影响。大部分材料取自他们的著作。在讨论语言学的对象时,粟本介绍了欧美各语言学派的理论。尽管他根据当时流行的观点对他们进行了批评,但纵观全书,仍然可以看出其中一些观点受到了索绪尔等人的影响。影响,言语活动被分为心理、生理、物理等几个过程,并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任意的等等。
(邵敬民、方敬民,1991:71-72)此外,何久英所著的《汉语现代语言学史》(2008)第二章“语法”、第九节“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谈到了高明凯的》《汉语语法理论》中,他指出该书的语法理论具有明显的法国风味,受到Fandeliers和Marble的影响(何久英,2008:244)。总体而言,虽然该书的主题是法语的影响关于汉语语言学的语言学思想在很多语言学著作中都提到过,但过于笼统,没有得到详细的展开,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专门、深入、全面的研究来对此话题进行相关讨论。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法国语言思想对中国语言学史的影响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西方学者撰写的语言学著作中,尚未找到讨论法国语言学思想对中国语言学影响的内容;这些著作中涉及法语语言学的内容与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语言学相关。语言学的内容就少得多,主要出现在法国语言学家或其他罗曼语系语言学家撰写的语言学史著作中。可以检索到的一本与法语语言学史直接相关的著作是库肯海姆的《法语语言学简史及其与普通语言学的关系》。本书采用“历史”的方法,追溯了法语语言学从诞生到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史。它将法语语言学置于西方社会文化的氛围中,以及不同时期语言研究的共同理论(即普通语言)中,以不同历史时期法国语言学家的语境来考察法语,阐述了法语研究的历史背景。来自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但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法国本土语言学家的研究。
涵盖法语语言学历史的另一份重要参考文献是《浪漫语言学导论:学校和学者》。书中专门用了一章介绍“法国学派”。此外,它还花费大量篇幅介绍语言地理学,大部分内容与法语语言学有关。一些西方语言学史著作专门研究人物(即一些重要的语言学家)。例如,穆南的《二十世纪的语言学》分别用了两章来介绍迈耶和马丁内特。此外,大量法语语言学期刊发表了本书讨论的1865-1965年间法语语言学的相关内容。有的介绍语言学家,有的是资料汇编,有的分析法语语言学的概念或特点,有的重点关注语言学研究某一领域的发展,有的为讨论语言学的发展提供背景资料。当然,结合以上几个方面的文章还有更多。法国语言学家在进行语言学史研究时,注重史料的收集和解读,以及文字的专题研究。他们经常深入研究小领域并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本书对现代法语语言学百年历史的研究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研究。除了上述著作外,还有大量的原始文献,即法国语言学家撰写的著作。然而,面对同样的史料,本书的历史视角却与西方学者不同。它更多地侧重于在宏观层面上从中国的角度对这些史料进行梳理和总结,目的是探讨法国语言思想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打好基础。本书是一部语言学史研究,涵盖了西方语言学和中国语言学历史上的一些阶段,并重点探讨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
一般来说,语言学史主要探索和研究从古至今语言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对语言的研究。然而,就整个语言学发展史而言,事件众多、线索复杂。做研究时,要提纲挈领,抓住要点,梳理语言学发展的大势,重点关注重要语言学家及其理论著作。方面。在谈到西方语言学史的任务时,杜道六说:那么,西方语言学史的任务自然就是理清西方语言学发展的历史线索,研究各个阶段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西方语言学的发展。成果和问题,介绍西方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人物及其成就,解释西方语言学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探讨其发展规律,正确评论一些有影响的语言学著作的是非,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总结语言学研究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代语言学研究提供参考。 (杜道六,2008:5) 浦志祯(2008:8)认为,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种语言学著作。各个时期的。历史时期的语言学。最终,我们要达到以下三个目标:①了解汉语语言学历史发展的总结; ②了解各个时期汉语语言学的成就和局限性; ③正确对待语言学史的继承与批评。 (濮志珍,2008:15)邵敬民、方敬民认为,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五个:(1)探讨中国理论语言学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原因; (2)全面、系统地总结汉语理论语言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 (3)对中国理论语言学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务实评价,包括重要理论问题的讨论; (四)主要语言学理论流派的得失及其影响,并对重要的理论语言学理论和著作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5)总结我国理论语言学发展的经验教训,展望我国理论语言学的发展前景。
(邵敬民,方敬民,1991:5)根据上述关于西方语言学史任务和中国语言学史任务的有关讨论,结合本书的具体选题,旨在厘清法国语言学近一个世纪(1865-1965)发展的历史线索,研究这一时期各发展阶段的一系列成就和出现的问题,介绍这一时期的主要人物及其成就,并阐释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发展过程中对法国语言学思想的接受和发展,正确评判这一“影响与接受”过程的是非,正确评价这一过程中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总结我国理论语言学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当代语言学研究提供资料。学习借鉴。本书以布雷尔德 1865 年被任命为法兰西学院“比较语法”教授为现代法语语言学的开端。运用语言史的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近百年来法国现代语言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思想,总结了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本书所涵盖的具体研究问题大致概括如下:(1)现代法语语言学产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包括法语语言传统,以及法国语言学分离的社会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 19世纪末法国的教会和国家; (2))现代法语语言学百年历史(1865—1965)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学科体系的发展以及这一时期法语语言学主要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 (三)索绪尔对法语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4) 贯穿当代法国语言学百年历史的重要思想; (5)范德里斯的《语言》作为“法国学派”的代表作,如何体现法国语言学的这些重要思想? (7)法国语言学思想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 (8)法国语言学思想对中国语言学各研究领域的影响; (9)这些影响在中国语言学家的几部具体著作中的反映; (10)汉语语言学接受和发展法国语言学思想过程中的得失与启示,以及当代汉语语言学研究的借鉴。
语言学史研究一方面必须坚持文本基础的内在性原则,充分占据和发展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学者们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比较(Robins,2001:189–190)。罗宾斯也称18世纪为“现代性的前夜”。言下之意是,19世纪是现代语言学的开端,其标志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 19世纪初,当历史比较语言学从1816年开始从德国和丹麦迅速发展起来时,法国由于普遍理性语法理性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一直抵制德国历史比较语言学。法国科学界对历史比较语言学保持沉默长达50年(Mounin,1974:186)。布雷尔德是第一位在法国担任比较语法教授的法国语言学家,这也标志着法国现代语言学一系列建立的开始,其中包括巴黎语言学会(La Société de Linguistique de Paris)。 1866年。1868年巴黎高等研究学院(L'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études)成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1865年视为法国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通过对历史文本的深入挖掘和分析,研究做出的每一个结论和判断都必须以相应的历史事实和历史文献为依据,从而达到以史为据、以史为鉴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把研究对象置于思想文化史的大环境中,以历史为依托,充分考虑社会历史因素对语言学家思想和作品的影响。我们必须脱离文本,保持当前的视角和高度,着眼于把握大局,而不是仅仅凭几句话就草率下结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我们的研究对象做出公正的评价。本书采用以下方法来研究法国语言学思想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1)语境化:将当代法国语言学置于西方语言学发展史的背景中,考察其历史渊源。 、哲学背景和语言传统等;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语言学“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考察法国语言学思想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 (2)文献法:收集、辨认、整理法国当代语言学百年历史上典型语言学家的著作(一级文献),以及对这些著作的评论(二级文献),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阐释;解读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语言学早期留法语言学家的著作,考察他们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法国语言学思想的影响。 (3)归纳法:总结当代法语语言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思想观点、代表人物和贡献;总结了中国语言学受法国语言学思想影响的几个方面。
(4)比较法:比较法国语言学著作与中国语言学著作在内容、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相似之处,探讨中国语言学家如何继承和发展法国语言学思想。 (5)因素分析法:深入挖掘语言思想,了解其本质,注重对形成现象的因素进行分析。 (6)案例分析法:分析范德里埃的代表作《语言》如何体现“法国学派”的语言学思想,以及中国语言学家的著作如何体现法国语言学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 (七)反思:反思中国语言学家继承和发展法国语言学思想的得失,总结其给我们的启示。
更多>